
01
一句話
不可逾越點,入口一米五
02
一句話作戰智慧原文
進入即將轟燃或已發生轟燃的房間,根據消防員在零能見度環境中的爬行速度,進入后不可超過門口或窗口內1.5~3米的“不可逾越點”。
03
專業解讀
2011年1月19日,美國馬里蘭州唐寧環路30號公寓樓T-2號公寓廚房發生火災,2名消防員在著火層上層的三樓搜索時身陷轟燃火場,一名消防員空氣呼吸器面罩的鏡片在轟燃中熔化,不幸殉職。另一名消防員跳窗僥幸逃生(圖6.14-1)。
圖6.14-1 三樓轟燃時一名消防員從窗戶跳出逃生(照片使用已經NIOSH授權)
04
煙火特性
消防隊到場時,一樓公寓敞開的側拉門冒出火焰,火勢已蔓延到二樓的木制陽臺。火焰和煙霧沿著公共樓梯向上蔓延,從敞開的前門排出。起初,建筑后側冒出中等程度的灰色煙霧,說明火場發生大量熱解。消防員破拆了建筑后側二樓的側拉門時,火勢已蔓延到二樓公寓門口的家具上。火災消耗了室內大部分可用的氧氣,一段時間內都處于陰燃狀態,當消防員打開建筑的前門后,這種情況就快速發生了變化。室內,消防員在對樓上兩名被困人員開展救援的過程中,由于閉門器被地毯阻擋無法關閉,氧氣進入原本缺氧的房間內,加之充分的交叉通風,陰燃瞬間轉變為轟燃,火勢進入樓梯間及三樓公寓,將消防員困住[6.14-1]。
美國煙酒火器和爆炸物管理局的火災研究實驗室(ATF FRL)利用火災動力學模擬器(FDS)復盤了這個案例[6.14-2],得出了三條重要結論:
l溫度約315.6℃、流速超過2.68米/秒的氣體沿著樓梯上升(單向流動),致使消防員面對的對流傳熱速率持續處于高位,導致初期沿樓梯向下滅火進攻變得極為困難。
l公寓入口門敞開,使二樓與三樓之間的主樓梯間成為火焰和煙霧蔓延的開放通道,二樓發生轟燃后約30秒,三樓樓梯間處也發生了轟燃(圖6.14-2)。
l關閉公寓入口門可阻斷由浮力驅動的煙氣流動,最終阻止火勢通過樓梯間蔓延至公寓的三樓。
圖6.14-2 二樓火勢全面發展導致三樓轟燃(圖片來自ATF FRL)
什么樣的火場需要嚴格控制通風,需要用到讀煙識火技術?在煙氣表現方面,大量煙氣在室內火壓的作用下,從建筑的縫隙中“擠出”。在火焰識別方面,可以看到火焰從著火房間的某個開口(如窗口)冒出,火焰“將頭探出窗外”是為了“呼吸新鮮空氣”,如果著火房間內的氧氣充足,火就不需要將頭探出窗外,而是在室內燃燒。綜合這兩點,可以判斷著火房間內缺氧,屬于通風控制型火災,防止過量空氣進入房間,就成了主要的戰術目標了。
05
轟然與熱暴露
轟燃是指某一空間內,所有可燃物的表面全部卷入燃燒的瞬變過程[6.14-3]。該術語強調的是“空間”而非“房間”,也就是說,轟燃可發生在一個房間內的局部區域,不一定是整個房間。這種情況也用來解釋在大隔間火場中,不同區域火災發展階段不同的特性,即“游走火”現象。判斷某個區域是否發生轟燃,一般沿用沃特曼從全尺寸火災試驗中得出的數據,即上層氣體溫度達600℃,地面輻射熱通量達20kW/m2。2025年,某理工大學利用火災動力學模擬器(FDS),對一起造成3名消防員犧牲的某新材料有限公司廠房火災進行模擬分析,結果顯示:聚苯乙烯材料轟燃的臨界值低至10kW/㎡,高聚物燃料更容易轟燃。06
“不可逾越點”
消防員暴露在轟燃環境中的時長不超過2秒
07
三點有關防御搜索策略的經驗教訓
l在可能發生轟燃的著火房間門口,消防員應先行檢查房門后的位置,水帶線就位之前不應進入這樣的房間內搜索。l發生轟燃時,考慮到裝備齊全的消防員在過熱、充滿濃煙的房間內的爬行速度,不應超過門口或窗口內約1.5米處,這是“不可逾越點”。l在消防梯頂部或舉高車工作斗內搜索某個房間時,應蹲在窗臺下,注意查看室內煙層中是否出現滾燃,并用工具探測窗臺內的區域,如果發現被困人員,可以盡量采用低姿將其拉到安全區域。
這個消防員傷亡案例給后人留下了諸多教訓。復盤這個案例,我們知道了通過讀煙識火判斷火災類型和火災發展階段的一些方法,進一步了解了在著火層正上方作業的危險性,明確了流動路徑的預判與控制,以及第一時間部署緊急救援小組(RIT)的重要性,也強化了開展內攻掩護、房門控制、消防梯架設、熱成像儀應用等基礎技術訓練的必要性的認識。
(滅火救援一句話作戰智慧專業解讀-安全防護篇第6.14條,校對:Andy,許指導)
08
參考文獻
[6.14-1]Tarley J,Miles S,Loflin M,Merinar T.Volunteer Fire Fighter Caught in a Rapid Fire Event During Unprotected Search, Dies After Facepiece Lens Melts – Maryland[EB/OL].(2012-07-03).https://www.cdc.gov/niosh/fire/reports/face201102.html.[6.14-2]St. John, A.FDS Modeling Analysis, 30 Dowling Circle[R].Firearms and Explosives (ATF) Fire Research Laboratory (FRL), 2011-12-27.[6.14-3]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.消防詞匯第1部分:通用術語:GB/T5907.1-2014[S].北京:中國標準出版社,2014:3.[6.14-4] Dunn V.COMMAND AND CONTROL OF FIRES AND EMERGENCIES[M].USA:PennWell Corporation,1999:246.[6.14-5] Gagliano M, Phillips C, Jose P, et al. AIR Management for the fire service (2018 edition)[M]. USA: Pennwell, 2018:293-301.
轉載自:微信公眾平臺